緒論
「我們都是為愛而生。這是存在的原則,和唯一的目的。」
——班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英國政治家)
人類這個社群總是關注身外的事物。我們希望有人能告訴我們愛情的規則,我們希望有誰該說什麼、誰該做什麼的教戰手冊。這並沒有錯,也有許多聰明的老師由這樣的角度寫下如何約會、如何尋覓愛情的著作。但本書的課程並非如此。你找不到關於你或其他人應該如何表現才能找到,並維持愛情的硬性和速成規定,你找不到讓別人在一年之內愛上你,並向你求婚的祕密配方。不過你會在這個課程裡,發現由內而外讓你的生活脫胎換骨的工具,你會發現愛的實踐真正的可能性。
在我們開始之前,我必須請你細想三個基本前提。這些前提對你的成功舉足輕重,因為它們是本課程的基礎。
我們的人生是持續創造的過程。大多數人總以為未來「存在某處」,而我們只要被動地生活,直到在某個指定的時間碰上它,就能夠讓它實現。這是幻想,而且是相當有害的幻想。本課程的第一個前提是:
生命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我們的思想、信念、假設、選擇、行動,和言語是我們用來創造經驗和環境的工具。
然而,既然我們的人生是一種創造的行為,我們就必須放棄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這對許多人來說,可能並不容易。我們難以放下受害者的枷鎖,有幾個原因:我們可能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受害者身分,只能透過它的重擔來認識自己;我們可能會覺得,身為受害者可以讓我們得到所期望的愛和同情;也許我們喜歡讓加害者見證我們的痛苦,藉此懲罰他們;或者我們以為沒有人能真正聆聽並理解我們的痛苦,因此無法放手讓它隨風而逝。可以理解,這些都是我們繼續背負受害者重擔的原因,然而我們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簡單地說,為了維持你受害者的身分,會讓你得不到愛。我們希望能夠啟發你,讓你明白放棄這種受害者角色的可能,改變你和這種角色的關係。
「你人生中的每一刻都充滿無限創意,浩瀚的宇宙寬廣無垠。只要提出足夠明確的要求,你心裡想望的一切都一定會來到。」
——夏克蒂.高文(Shakti Gawain,美國心靈作家)
我們有權藉著我們設定的目標,決定我們自己的命運。雖然我們所過的生活似乎朝著某個特定方向前進,可以預測它的結果,但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透過設定堅定而明確的目標,改變我們生活的路線。因此這個課程的第二個前提是:
藉著設定明確的目標,承諾按照這些目標生活,讓我們有能力創造人生中的環境和機會。
大多數人在生活中沒有目標,只有期望。這些期望通常都沒有實現,帶來失望和消沉。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想到,自己必須要積極主動去實現我們的夢想和願望。
「試圖改變外在的環境並沒有意義,你必須先改變內心的信念,外在環境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布萊恩.亞當斯(Brian Adams,加拿大歌手)
我們與別人建立關係的問題,往往是在反射我們與自己內在的問題。如果我們無法保持親愛、恩慈和承諾的關係,那麼該先檢討的是你與自己的關係。捫心自問:為何你不能愛自己,滋養自己,並向自己做出承諾?因此,這個課程的第三個前提是:
若你改變與自己的關係,你的外在世界就隨之改變。
如果不改變我們與自己內在的關係,我們就不能只憑單純地改變外在的行為,創造持久的變化。當你改變自己內心的景觀時,就能夠毫不費力並且確實地調整你的外在行為,讓你的生活開始有所不同。因為你已經面對了困難的源頭,一旦你改變自己內在的對話,你的外在世界也將永遠改變。而且這種變化並不只限於在受迫和不自然的情況下,遵循一套規定和法則才能發生作用。
這三個前提都是本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作業原則。前提的定義是,毋須證明就要採取的事物。你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這三個前提,或者你也可能無法在此時確定它們和你的關聯。但是為了我們一起努力的目標,我請你試試這三個前提,至少給它們在你的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機會。如果它們對你沒有幫助,你稍後可以隨時捨棄它們。說實話,一旦你掌握了這些前提,把你心愛的人帶入你的生活之後,你也可以運用它們來實現任何領域最深入、最珍貴的夢想。
「人生是由一個人整天所想的事物所構成。」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美國文學家)
「所有的問題、信念、態度,或假設,都是你與你和其他人的關係;以及你和你自己之間的問題。」
——吉塔.貝琳(Gita Bellin,心靈作家)
「用到上帝這個詞時……你可以用井然有序的方向或流向來取代它。我無意解釋、辯論,或定義這種流向。人並不需要瞭解電力,就能使用它。」
——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The Artist's Way)
我對於「有靈性」(spiritual)的人所下的定義,並不是指這人要相信特定的學說或宗教,而是說他要主動積極地追求構成善良與愛的人生所具有的特質。我曾見過最虔誠的宗教界人士,但他們並未真實地審視自己的內心,去揪出自私和欺騙。我也見過自稱是無神論或不可知論者,但他們竭盡全力地在生活中培養仁愛、慈悲和憐憫的特質。正因為如此,我不再理會一般所謂「有靈性」者的標籤和證書,而是深入欣賞每個人各自路徑的複雜和獨特。
「未來並不是在那裡等著我們。我們必須透過想像的力量創造它。」
——皮爾.維拉亞.汗(Pir Vilayat Khan,英國當代印裔伊斯蘭教蘇菲派大師)
在你進行本書的這些課程時,會發現你面對了一些我所運用、並請你接納的基本精神原則。在這樣的時刻,我請你保持開放的態度,嘗試這些對你來說可能會是不尋常的新做法。我請你不要太在意特定的宗教教義,而要著重實踐的本質以及它所帶來的效果。
即使是堅定的無神論或不可知論者,也應該能夠像其他人一樣成功地駕馭這門課程。我並不打算傳教,我對上帝的經驗是非常私人的經驗,而且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我更感興趣的是繼續探索我與神的關係,而非傳達我相信上帝是誰或是什麼。我相信在靈屬這方面你有你自己的理解,並根據自己內心的渴望自我成長。有些事物真的是文字難以形容,言語無法表達。
課程用品列表:
▪ 日記本
▪ 剪刀
▪ 繪圖紙
▪ 膠水
▪ 紙板或其他可做美術拼貼的支撐物
▪ 火柴
▪ 彩色筆或蠟筆
▪ 雜誌或其他來源的圖片和影像
▪ 造型黏土(可免)
▪ 螢光筆
這門課程整合了許多性靈上的傳統和療癒的方法,在冥想、體能活動、書面作業、藝術工作,以及建議你在生活中應採取的行動之間遊走。這些所謂的「練習」,是為了讓你參加全方位成長和變化的過程。你不能只憑智力來參與這門課程。換句話說,雖然你可以先讀完這些課程,再回頭身體力行,但唯有在你願意做這些課程,而不僅僅是閱讀課程之後,才能保證你在人生中真正地進步。
「如果你只能做的唯有爬行,那麼就開始爬行。」
——魯米
對於聲稱「曾經做過」這些練習的人,我的建議是,這些課程是一種心靈的練習,而不是做完就算了的一次性事件。沒有人會因為自己曾經祈禱過而放棄禱告,我們也不會因為我們曾經去過健身房就不再去運動。此外,雖然我們可以讀許多冥想類的書籍,但再怎麼讀也比不上坐下來花二十分鐘左右親身嘗試。本課程是實務的體驗,它的設計是要幫助你改變生活,這表示你必須有停止說空話的意願,採取具體行動和實地做練習。
我建議你用一本筆記簿,特別專供這門課程使用,你也可以用喜歡的筆來書寫。找個安全隱私的空間來放這些東西,你寫的內容必須能夠保密,讓你感到安全,才能真正向自己吐露實情。你不必擔心危險或威脅,你的工作只是為自己而做,除非你願意與別人分享。很多人在進行這門課程時,都會創造自己的儀式,諸如點燃香氛蠟燭,或聆聽心靈音樂等。這是你的時間,你大可把這段時間發揮得淋漓盡致。
如果你按本書的做法進行這門課程,總共需要耗費七週的時間。我喜歡按照這種方式進行:一天一堂課,總共四十九天。如果你採取這種做法,每天應撥出二十至四十五分鐘,最好是在早晨。雖然我明白對一些人來說,這算是極多的時間,但不妨想想你需要投入多少時間培養親密的關係,你的承諾應該從現在就開始。
「如果連青草都可以穿過水泥成長,那麼愛情也可以隨時叩門。」
——雪兒(Cher,歌手)
我發現有些人喜歡以其他方式來進行這門課程,也許一次讀一章,這一章就代表整週的課程,然後他們再將這些練習分開,也許一天做一個練習,或第一天做兩個練習,第二天不做,依舊以整週的情況為進度,每週專注在一個整體的主題上,這樣做也證明相當有效率。另外也有人會讀完整本書全部的內容之後,再回到第一課去實踐。有些人則按照自己的進度慢慢走,每堂課花個兩三天(或三至五個月完成課程)。
你該知道的是,進行這門課,並沒有「錯誤」的方式。這門課不是邀請你來痛斥自己做得不完美,而且事實上,這門課程也不可能做到完美,相反地,你應該考慮讓生活放輕鬆一點。本課程談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關於成長和發揮自己,拋棄對你不再有用的東西,接受對你有用的事物,這是底線。這本書的內容遠比你可以輕鬆地在七週內所做的練習更多,我刻意這樣做,為的是那些願意回頭再做一次、甚至可能再做第二次的人,讓你物盡其用。這個課程豐富充實,而且可以多次運用。所以請細細品味享受,不要被自己打敗。
說了這麼多,如果你發現自己得花費半年以上才能完成課程,那麼你可能要認真檢討一下你到底有多想要一段親密關係。拖延太久,可能表示你懷抱著強烈的矛盾心理,不想敞開心扉,體驗親密浪漫的愛情。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課程進行時耗費的時間過長,拖延做練習的時間,或者停滯不前,那麼該與如治療師或精神顧問等讓你信任的人談談你的感受,他們也許能協助你更清楚地看清拖延你的是什麼。
如果你發現,自己大體而言是向前進,但偶爾會「卡在」特定的一課中,因為它對你產生深遠的影響,那麼你也可以先標註這一課,等你完成了全部四十九天的課程,再回頭來做耽擱你的這一課。本課程是全方位的綜合練習,共有許多主題。其中一些會對你比對其他人更重要,你發現自己需要多做練習的重要主題時,應該記下來,日後再回頭來做。療癒並非一天之內就能完成,請相信你在進行的是一個過程。這門課程大部分的價值,是要清楚找出阻礙你去愛的問題。記下你認為特別有幫助的練習,以便在你完成課程之後,把它們納入你的生活。
「你還要讓自己的精力繼續沉睡多久?你還要繼續對自我的無限性漠視多久?」
——羅傑尼希
要注意的是,本課程有時會較為激烈,我會盡可能預先警告這樣的情況,但如果你曾受過虐待之害,包括受到忽視和情感虐待,以及語言、身體和性虐待,你可能會需要額外的幫助,才能面對在擴展愛的能力時所可能產生的焦慮和恐懼。心理治療和諮商能讓你得到額外的幫助,如果尚未進行治療,我建議你該注意自己的反應,如有需要,也該與專業人士談談。
如果你還沒有治療師,但覺得與人談談可能會有幫助,那麼你該和二至四名治療師談談,再選擇其中一人和你合作。治療師也是人,尋覓適合你的治療師就像找對象一樣,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找到你的「良伴」。你該找一個你尊重的對象,他能分享你的價值觀和人生哲學,讓你感到安全和自在。因經濟方面的考量而裹足不前的人,要知道當地的診所往往為了培養要成為治療師的研究生,而提供費用低廉的輔導,通常這些學生很有天賦,也有優秀的主管引導他們。雖然他們缺乏經驗,卻經常能以努力和熱情作為彌補。
「真心,誠實和快樂會帶你到終點。你不會輸掉這場遊戲。祝你愉快!」
——約翰和琳.聖克雷兒.湯瑪斯(John and Lyn St. Clair Thomas,澳洲作家)
「我們是彼此夢想的催生者……成功發生在群聚之間。」
——卡麥隆《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
我鼓勵你如果可能的話,請與一位或一群朋友一起進行這個課程,而不只是自己進行。當你希望藉著這門課程進入更深入和更深刻愛的體驗時,沒有比與他人一起進行這個課程更好的做法了。與關心你、真正能掌握你所經歷變化之重要性的人分享這個課程,證明你願意在生活中創造更多的愛,也能幫助你鞏固你所得到的益處。
我一直都很喜歡《新約聖經》中〈雅各書〉的一段經文,它告誡我們:「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當我們能夠說出自己的缺失,並且感受到把我們的缺陷和弱點告訴他人是安全的時候,就可以讓我們接納自己本來的面貌,因為我們會發現,別人也因我們本來的面貌而接受我們。然而,當我們受制於自己的不安全感,必須犧牲自己的真實面貌,以求他人接受我們美好的表象時,就會變得疏遠而孤立,從而驗證了我們身陷的恐懼。
讓別人參與,讓他們瞭解真實的你,這點非常重要,你必須讓其他人和你一起抱持著你所創造的未來願景。我們太容易在遭逢失望或挫折時,讓自我懷疑破壞我們的努力,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強大的支持團隊就能幫助我們留在充滿期待和信心的位置。在絕望和沮喪的時候,自己孑然一身試圖守住願景,和有其他支持你、甚至與你或為你維繫這一願景的人一起努力,其間有天壤之別。我相信這是〈雅各書〉鼓勵我們「互相代求」的意思。在遭到艱難險阻的時刻,別人的善意和支持能協助我們走很長遠的路。
「在崩盤的世界中,唯一的通貨是當你不酷的時候,還能和他人分享的東西。」
——菲利浦.西莫.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美國演員)《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
最後,你的支持團隊能夠見證你釋出和放下的事物。這樣的見證提供了你在經歷痛苦時迫切需要的理解和同情,而這也能協助你放下。有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放下過去,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感覺到自己的痛苦和折磨已經被其他人完全理解,得到他人的認可。
如果你認為該與其他人一起進行這個課程,那麼下面是你們團隊該遵行的一些原則:
一、聚會。由於這是七週的課程,我建議你們團隊至少聚會九次——每一週同一時間聚會,連續九週(或者十週,中間休會一週),並在課程結束後的三到六個月之間,進行幾次後續會議。九次的聚會中,包括七週之外的兩次額外聚會:一次是「互相認識」的介紹聚會,還有一次「終結」的聚會。聚會的日期應該預先確定,讓小組的每個成員知道他們參加的是什麼樣的活動。
二、會員資格。我建議這應該是封閉的團體。這表示在第一次或第二次會議之後,不再開放新人參加。你該尋找願意承諾從頭到尾參加小組整個活動週期的成員。如果參與者事先知道他將只會錯過一次會議,而且承諾會照樣做他們所錯過那一週的功課,我通常都讓他們參加,但是,如果他們知道自己會錯過一次以上的會議,我就會要求他們等到有時間之後,再加入另一組。
三、隱私保密。我強烈建議小組成員之間要有保密協議,這意味著,你不會透露其他成員的名字給小組以外的任何人;這也意味著,你不會洩漏在會議期間所說的任何事物,即使是對未能出席的小組其他成員亦然。你們不會彼此八卦,也不會以其他任何方式破壞小組的信任和真誠,這點最為重要。若無法建立安全的架構,群體的效益就會遭到嚴重的破壞,可能會徹底崩潰。
四、時間和地點。最好有固定的聚會場所,並設定每星期會議開始和結束的時間,讓成員可以預做規畫。同樣的成員準時並且持續不斷地出現,才能建立群體關係。
五、分享。這個團體的目的,是為所有的成員提供支持和鼓勵。除非主持小組的是心理諮商專家,否則最好盡量減少回饋和干擾。雖然有些人好為人師,很難克制「修正」別人的欲望,總想告訴他們:我們對於他們應該如何生活,有什麼樣的看法,但那不是我們這個團體的目的。重要的是要記住,對於正在努力解決自身問題的人而言,光是關懷傾聽,就已經有莫大的幫助。有時候,更重要的是表達相信其他人能夠自行找到出路的信心,而非揣摩你該如何幫助他們脫離困境。底線是:要確定「我」這個字使用的次數遠遠多於「你」這個字(比如:「我注意到在你說話時,我有一點不自在」,而不要說「你不該那樣想」)。讓你的團體負責實行這個原則,因為小組成功與否,端視大家是否能遵守這個原則。你也可以在你們的團體開始之前,先均勻劃分時間,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得到同樣的時間和注意。
六、主持人。我建議大家一起分擔主持團隊會議的任務。每次會議結束時,選出下一次聚會的主持人。主持人負責帶水和點心,如果聚會有任何變化,也由他通知每個人。
七、合作的體系。我建議大家在各次會議之間彼此尋求支持。你們可以每次更換合作夥伴,也可以在整個課程中,保持同一名合作夥伴。最重要的是要相互支持,彼此保持信心,互相幫助保持專注,不偏離主題。
「傾吐憂傷吧;悲傷若不說出口,就會向負荷過重的心竊竊私語而令其破碎。」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馬克白》(Macbeth)
基本上,團體的每個成員都為彼此擔負「願景守門員」的角色,但要注意,不要變成彼此的獄卒,或扮演對方嚴苛的父母,不要試圖透過分析對方來扮演治療師。帶著同情傾聽,不時地提出單純的問題,例如詢問某些行為舉止背後的動機,這樣做會在幫助對方成長方面有莫大的好處。
如果在完成這一切之後,你仍然希望再單獨進行課程,至少讓你的好友知道你正在進行。至少有一兩個朋友知道你有什麼樣的目標,對你很有幫助。他們可以支持你言行合一。換言之,一旦你的行為舉止不再符合追求真愛的目標(比如和一個對你刻薄又凌虐的人交往、深居簡出,或者自己有虐人的傾向時),你的朋友就可以指出你做法的不一致,幫助你回到正軌,當然他們是以有愛的方式這樣做。
現在你已經準備好要展開不平凡的旅程。容許自己以你本來的面貌去經歷這段旅程,在你宏偉、非凡、美好的自我之外,也接納你不完美、散漫、無知的自我。曾有一名女性學員報名參加我的研討會,但在課程開始前一天,她因為無法「擺脫」不肯承諾、不把她當回事的男友,而差點取消上課。她以為在參加課程之前,她必須先達到完美的境地才行。我不得不提醒她,她當初之所以要參加課程,就是因為她不完美!在清潔工來打掃房間之前,你不必打掃房間。而在這門課程進行之前,進行期間,或進行之後,你也不需要是完美的。只要保持真實,樂意說出真話——先對自己說,然後對別人說,那就是療癒發生之處。祝福你順利進行這段美好、神祕的朝聖之旅,讓愛情在你的生活中實現。
「一個人必須做他自己。這是我基本的訊息。當你接受自己的原貌,所有的負擔,所有山一般重的負擔即會消失。然後生命會成為純然的愉悅,一場光明的盛宴。」
——羅傑尼希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