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序茶道思想就是心法,引發茶文化的方向

思想支配行動,想到什麼才會做什麼。茶文化萌芽初期的方向是無法掌控的,因為人們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做、應如何做。但是到了茶文化發展再度復興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前人的經驗、我們已經知道文化發展的應有規律,我們應該以茶道思想為前導,免得走錯了方向,走了冤枉路。也就是在文化復興之時,先思考好、先討論好應該怎麼做。

例如我們知道市場上不宜把茶的種類分得太細,茶名叫得太瑣碎,否則消費者難以選擇,於是在產茶區的發展上就不要提出一鄉一特色(一茶名)的策略;例如我們知道茶葉不是柴米油鹽的性質,在產品展銷會上就必須注入文化的因素,不能只是一大布袋一大布袋地擺放著;例如我們知道茶葉的湯色是茶葉品賞上很重要的項目,在茶杯的開發上就不要主力生產不上釉的紫砂杯;例如我們知道茶道藝術的主體在泡茶、奉茶、品茗,而且其最終的藝術作品是茶湯,所以在指導學生泡茶時就不要專注在肢體的舞動,不要求泡茶時從頭到尾要微笑個不停;例如我們知道茶具衛生的意義在於生活的品味,所以設計泡茶桌時不要安置有煮茶具的鍋子,讓茶具的清潔工作在上桌前就完成。

居於這樣的理由,我們在茶道教室的課程規畫上會有茶道思想研討課,而且都安排在頗為前面。有人認為茶道思想是一切基礎課程上完後才需要研究的課題,我們不以為然,甚至認為一開始從事茶文化復興的努力就應該着手思考。

有人質疑茶思想的穩定性,是不是沒有一定的準則,會不會您說這樣也行,我說那樣也行?沒錯,任何領域的思想都有這類現象,但這樣的問題都還是屬於對的,只是不同的樣式罷了。然而還有一部分是有對錯之分的,這部分才是我們應提早弄清楚的。至於到底是屬於都可以的前者,還是屬於後者的對與錯,那就需要智慧的判斷了。大家判斷錯了,這項文化復興的成效就差;大家判斷對了,這項文化復興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快速蓬勃發展。

本書各篇的內容依性質而分,各篇的名稱就是這些內容所要強調的心法,例如第一篇提出的是「泡茶重要、喝茶更重要」,學茶總是希望趕快學會泡茶,但是不要忘了泡茶的目的是在喝茶,要懂得泡成後這杯茶湯的欣賞與享用。這有如看畫,知道這幅畫的來歷與在畫壇上的位置是需要的,但是如果無法欣賞這幅畫的意境與美感,也只是有如一本放在桌角沒有閱讀過的書。

第二篇提出的心法是「喝懂茶的前世與今生」,前世是茶生長在茶樹上的階段,它的品種、地理環境、栽培方法再再影響了我們喝到的品質與風格。今生包括了茶的三個生命週期,第一個是從鮮葉製作成茶葉的階段,那時的氣候及製茶者的意願與能力塑造了茶的第二個生命。接下來是泡茶者將茶葉泡成茶湯,泡茶是否得法、採取了什麼泡茶方式,再一次影響了茶葉最終被我們飲用時的樣貌。製成茶葉以後的第三個生命週期是被我們泡過以後的葉底,這時它已貢獻完一生的精魂,赤裸裸地呈現在品茗者的面前。品茗者再次回味茶的四個生命週期,懷念、珍惜地望著它的身軀。

第三篇是幸福的心法:「有好茶湯為伍的生活」。特別提出的是茶湯,我們是喝茶湯不是吃茶葉,所以泡茶是重要的關鍵,一定要把茶泡好,否則從茶葉得不到多大的幸福。進一步還要說,把茶泡好的前提是要有好的茶葉,不要老是記得只要會泡茶就不愁茶葉的品質。再高明的演唱家、演奏家,依然要有好的曲子,否則就是自己會寫好的曲子。每天都能有一杯喝得舒服,又有美感境界的茶湯為伍,是多麼幸福的日子。

第四篇是「茶道藝術」與「茶道藝術作品」呈現的心法。茶道藝術是對茶道的泛泛之談,茶道藝術作品是特有所指地說出這件「當場在泡茶席上呈現的」作品,包括「茶道藝術作品」與「茶湯作品」。這樣特有所指的茶道藝術作品以及茶湯作品,必須要當場呈現才算數。不能在別的地方從事茶道藝術的呈現,並泡好了一壺茶,然後端過來說這就是我所從事的茶道藝術,以及所產生的茶湯作品。接受者會這樣地回答:我沒有看到你的茶道藝術創作,我只喝到你盛放在容器內的茶湯。

第五篇的心法是針對茶葉、茶湯、茶道藝術呈現時,參與者登臺的限制。心法上說:「只要茶道登臺。」也就是說只有茶葉、茶具,以及茶人可以登上泡茶席,非茶的閒雜人與事不要同臺演出。舉例來說,泡茶時的配樂、泡茶者的舞蹈動作、泡茶席上的插花、焚香和揮毫、茶道進行時的打坐、修身養性和生命哲學的講述。這些要從泡茶席總成績中扣除的項目是不可以上臺的,泡茶席的分數只算茶道應有的部分。

二○二三年八月十一日於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

第 5 頁 / 共 146頁
  • 序 茶道思想就是心法,引發茶文化的方向
  • 1 泡茶重要、喝茶更重要
  • 我走過的茶道之路
  • 茶道的內涵
  • 道是方法、道是路、道是境界、道是目的、道是新生命的起點
  • 茶道的劇本人人寫
  • 「茶道流派」的爭議
  • 論茶道的規則性與風格差異
  • 茶道兩張結構圖
  • 學會削皮才能吃到肉
  • 是「撐船漢」還是「弄潮人」
  • 移愛入湯、移愛入人
  • 我們在泡茶上所下的功夫有沒有輸給學琴的人
  • 泡茶師箴言
  • 茶界修道者頒證
  • 自家泡茶師與職業泡茶師
  • 車輪式泡茶練習法
  • 泡茶師檢定怎麼考
  • 泡好茶的涵義
  • 喝好茶、泡好茶、用好具的意義
  • 賞茶、評茶、品茶
  • 賞茶已經不是識茶與泡茶
  • 種茶難、製茶更難、喝茶難上加難
  • 泡壞了,不改茶的真面目
  • 從民間茶文化教育接軌到學校茶文化教育
  • 職業高校的茶文化課程
  • 讀茶文化系,畢業去賣茶
  • 高校茶文化系要不要教茶藝歌舞
  • 「茶思想研討」的課上些什麼
  • 「茶學書庫分類索引」之建立
  • 2 喝懂茶的前世今生
  • 泡茶的三個基本觀念
  • 讓自己泡在茶湯三個月
  • 茶湯標準濃度的界定
  • 以最好的代表這壺茶的品質
  • 茶湯香、味、性的認識欣賞與介紹
  • 茶湯品飲之內涵分析
  • 茶,它的茶湯表情
  • 茶,它的身材與體態
  • 波動影響著茶湯
  • 小壺茶法的實事求是
  • 小壺茶法的制定與演變
  • 評鑑泡茶法與品飲泡茶法
  • 各種泡茶情況的茶水比例
  • 計時器使用的爭議
  • 需要用雙杯喝茶嗎
  • 茶界稱謂
  • 「茶人」一詞的應用
  • 茶是容易保存的食品
  • 論小包裝茶的功過
  • 製茶一些用語的界定
  • 述說老茶
  • 焙火茶
  • 喝茶普及化與茶葉名稱的關係
  • 規格茶與標示茶
  • 泡茶盤變遷史
  • 從泡茶電水壺的誕生說起
  • 茶荷與茶盅的誕生
  • 壺盅你儂我儂
  • 可愛的隨身瓶
  • 旅行茶具的先行部隊
  • 3 有好茶湯為伍的生活
  • 茶,永遠有其苦澀的一面
  • 茶道的重心在修身而不在茶嗎
  • 茶道裡的無何有之鄉
  • 茶道的利他觀念
  • 茶道上的牽強附會之說
  • 茶人的「茶道生活」與音樂家的「音樂生活」
  • 茶,讓人深思的一杯茶
  • 茶,新生命的誕生
  • 茶,它的生死辯
  • 茶,它的面部表情
  • 從泡茶與思想帶動茶文化發展
  • 支撐茶文化的三根支柱
  • 現在有沒有把茶泡得更好了
  • 用現代的語言說現代的茶道
  • 我們要有個現代茶思想網
  • 跨越世界的茶道文化
  • 普及喝茶不需要大家都懂茶──談茶湯市場的建構
  • 茶葉市場與茶湯市場
  • 茶與文化創意產業
  • 茶的文化性值多少錢
  • 初學者買什麼壺
  • 好茶、好茶具有其絕對價值嗎
  • 某某茶在奢侈品行列嗎
  • 將每批茶的泡法告訴客人
  • 茶館復興
  • 泡茶師為客人泡茶的品茗館
  • 4 當場呈現的茶道藝術之美
  • 茶道裡的美學概念
  • 茶道與抽象藝術
  • 從「茶道學習」到「抽象概念的產生」
  • 茶道上純品茗的抽象之美
  • 茶文化裡的美與藝術
  • 茶道裡的藝術內涵
  • 茶道的獨特境界──無
  • 茶道空寂之美
  • 談茶道的「空寂」
  • 深談空寂
  • 從通俗茶道到純茶道
  • 茶道藝術的本體及其應用
  • 茶湯,這件泡茶者的藝術作品
  • 茶湯是茶道的靈魂
  • 茶席,有茶道就夠了
  • 唯要聲音與光影陪伴茶
  • 從泡茶師到茶道藝術家
  • 茶道藝術家與茶湯作品
  • 無我茶會表現的茶道藝術
  • 我們對茶道的展望
  • 人人有權知道茶藝術
  • 賞石與泡茶之間
  • 茶道展演與茶藝歌舞
  • 茶道展演要看些什麼
  • 5 泡茶席上只要有茶道
  • 茶席設置與茶席設計
  • 茶席風格的表現
  • 勿走錯茶席設置之路
  • 草庵式茶席的意義
  • 茶如何在茶桌上表現其應有地位
  • 泡茶者的服裝
  • 不穿戲服泡茶
  • 茶席桌面四區塊
  • 煮水器要放泡茶桌上嗎
  • 水盂在茶席上的地位
  • 輔茶器站著還是躺著好
  • 從茶車到品茗館的茶席
  • 品茗館專業泡茶席的設計
  • 品茗館泡茶席建構說明
  • 茶席設置與茶會舉辦
  • 「接力泡」茶會如何進行
  • 現代版曲水茶宴
  • 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
  • 茶道藝術家的個人茶湯作品欣賞會
  • 茶道藝術家的聯合茶湯作品欣賞會
  • 茶湯作品欣賞會與宴會式茶會之別
  • 從獨飲到千人茶會
  • 無我茶會基本架構
  • 無我茶會有用嗎
  • 無我茶會為何非要單邊奉茶不可
  • 無我茶會的傳播
  • 跋 《茶之心法》的天地經緯
  • 版權頁
    • 暫時沒有書籤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暫時沒有註記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