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導讀
從世界史角度追溯奴隸制度在人類歷史上的意義

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跟「奴隸」有關的詞語,例如:金錢的奴隸、工作的奴隸。這樣的說法所強調的是人在生活中失去了自由,受制於他人或是其他事物。自由跟奴役往往被簡單地視為是反義詞:奴隸就是失去自由的人,自由就是不在奴役的狀態中。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愈來愈重視自己的權益,說到底,就是希望能成為自己的主人,不想讓他人來決定自己的命運,認為這樣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自由。自由的定義隨著時間的推進在歷史上有不同的意義,臺灣商務印書館的《自由:民主的盟友或敵人?思考現代社會的形成與危機》一書對自由的涵義的發展有詳盡的討論,在此就不多贅述。

奴隸制度在歷史上有非常悠久的歷史,這是人類歷史上的悲劇,是人類文明的光輝背後擺脫不去的陰影。要去講述奴隸制度的歷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所謂的奴隸制度,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點,有著不同的形式與定義。由於我專攻美國早期的歷史,於是在攻讀博士班期間讀了不少有關美國奴隸制度的書籍和研究。其中許多研究都在探討大西洋世界的奴隸貿易,或是在大西洋世界奴隸的生命經驗。雖然都試圖超越美國這個國族範疇,但大多還是侷限在大西洋世界。然而,日本鈴木英明教授的這本書,從更廣泛的世界史角度追溯奴隸制度在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意義,闡述奴隸制度的根源,也描繪人類在廢除奴隸制度上的努力,以及廢奴在世界史上的意義。不僅在視野上具有突破性,而且是國內出版界難得一見如此完整而簡明地介紹奴隸制度這個主題的書籍。我們對於世界史的認識,特別是對於奴隸制度的認識,長期都受到從歐美觀點出發的影響,確實非常需要像這樣一部具備亞洲觀點的作品,讓我們真正具備世界史的視野,本書值得讀者認真閱讀與思考。

我們一般對於奴隸制度的印象多來自於歐美,因此臺灣讀者對於奴隸制度理應不太陌生,但是卻又不甚熟悉。奴隸的形象充斥在我們從美國所接受到的大眾文化之中。年齡稍長的讀者應該記得《亂世佳人》這部由小說《飄》改編的電影,這部電影在早年風靡了臺灣的觀眾,也在一九三九年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年輕一點的讀者應該記得二〇一四年同樣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自由之心》,無獨有偶地,《自由之心》也是改編自《為奴十二年》故事中的主人翁的自傳。隨著時代的不同,這兩部電影所呈現的美國奴隸制度有很大的差異。《飄》的作者是白人女性,這部小說所反映的是在美國南方「命定敗落論」(the Lost Cause)下對於南方奴隸制的描繪與美化。《為奴十二年》則是由被綁架並販賣為奴的所羅門‧諾薩普對其親身經歷的描繪,呈現出奴隸制度不人道、殘忍的特性。從《亂世佳人》到《自由之心》的視角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大眾文化中奴隸制度形象的變化。

義大利的歷史學家克羅齊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每個時代的史家所關懷的課題,難免會反映在他們的選題以及研究歷史的角度上。因此,上述的美國大眾文化中奴隸制度形象的轉變,其實代表時代風氣的變化,隨著這樣的變化,我們得以因為史家提出更多元的視角而對於奴隸制度有更多的認識。一九七四年,美國歷史學家尤金‧貞諾維斯(Eugene Genovese)寫出了《流吧!約旦河流吧!》(Roll, Jordan, Roll)一書,成為當代美國研究奴隸制社會的奠基之作。他從一九六二就開始撰寫這本書,這本書是在美國民權運動社會脈動下的產物,試圖以奴隸制為核心探討奴隸制如何塑造了奴隸所生活的世界。他認為美國的老南方是一個歷史上很獨特的父權社會,以奴隸制為其核心。奴隸主從基督教教義發展出一套意識形態來解釋和合理化他們這個殘酷的體制。他們自認為有責任要「照顧」這些奴隸,而這些奴隸反過來有責任服從這些奴隸主。當奴隸不服從,這些奴隸主便有義務去懲罰他們,讓他們回到正軌。支持奴隸制度者堅持認為這些奴隸的境況比在美國北部諸州和英國那些窮困的勞工更好。對貞諾維斯來說,這些奴隸主自認對這些奴隸的道德義務和承諾是老南方這種獨特世界觀的基礎,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南方可以合理化他們寧願主張從聯邦中分離出去,並建立南方邦聯。

在貞諾維斯的基礎上,美國歷史學家五十年來延續和挑戰了貞諾維斯的論點,對美國和大西洋的奴隸制進行了更徹底的研究。華特‧強生(Walter Johnson)對國內奴隸貿易的研究、大衛‧戴維斯(David Brion Davis)對廢奴運動的研究、艾拉‧柏林(Ira Berlin)對奴隸社會的研究都是當中的經典之作。近年來,開始有愈來愈多的史家挖掘女性奴隸的世界,臺灣商務出版的《她所承載的一切》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從一個跨越不同時代布包的故事來講述奴隸制度如何影響了數個世代的女性,即便是已經在法律上廢除了奴隸制度。今年美國早期共和史家學會的年度最佳傳記獎頒給了紐約市立大學的大衛‧沃德斯崔契教授(David Waldstreicher)的《菲利絲‧惠特利歷險記》(The Odyssey of Phillis Wheatley),惠特利是在波士頓地區的一名極具文學天分的女奴,她的文學天分讓她成為當時一個極為特殊的例子,不但在英國出版了她的詩集,甚至受邀巡迴。她的主人讓她獲得自由,但之後她的人生急轉直下,最後在三十一歲就因病過世。大衛‧布萊特(David W. Blight)的《斐德列克‧道格拉斯:自由的先知》(Frederick Douglass: Prophet of Freedom)贏得了二〇一九年普立茲獎的歷史書獎,這本書敘述了道格拉斯的一生,他從早年的奴隸生活,學會讀寫英文,之後成功逃跑,從馬里蘭逃到北方去。之後他到處巡迴演講,推動廢奴運動。這些作品加深了我們這個世代的人對於過去的奴隸制的認識,也影響了讀者大眾對於奴隸和種族問題的態度。

不可諱言地,臺灣普遍欠缺對奴隸制的深刻了解,也因此常常不願意正視種族偏見和刻板印象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社會,也無法真正理解奴隸制的過去對全世界的影響。鈴木教授的這本書能打開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從世界史的視野來認識和理解體會奴隸制度與廢奴運動在我們今日的世界中所劃下的深深的傷痕。

鈴木英明教授的研究專長是印度洋地區的奴隸制,在臺灣商務出版的「歷史的轉換期」叢書中《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一書中他負責撰寫「印度洋西海域與大西洋奴隸制度/奴隸交易的廢除」一章。他長期鑽研這個主題,是撰寫這個主題的不二人選。我上述的例子大多集中於對於大西洋世界的奴隸貿易與奴隸社會的研究,但是鈴木教授在這本書中突破了這個以歐美為中心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一個全球性的、跨國的奴役體制與廢奴運動。他高明地強調跨國性與共時性,描繪的不再是一個單一的奴隸與廢奴運動,而是一個在全球的範圍內,多元同時並行的複雜運動。讓我們得以真正反思廢除奴隸制度對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的意義。

奴隸一詞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是一個充滿負面意義的詞彙,當我們了解奴隸制度的歷史,便會發現奴隸制度之殘酷與不公,是超乎我們所能想像與體會的。每當在我講授的「從電影看美國歷史」課程中讓學生看到《自由之心》的影片時,學生無不感到極度的心痛與不忍。但電影所能傳達的,恐怕還未及真實的殘酷。廢除奴隸制度的呼籲讓許多人感受到利益與道德之間的矛盾與衝突,這樣的矛盾與衝突也成為人類歷史上在推動廢奴運動的過程中反覆出現的課題。思考奴隸制度的本質能使我們進一步沉思生活中奴役與自由之間的關係,思考不同族群之間的關係,思考在社會上具有優勢與弱勢者之間的關係。希望這本書除了讓我們更理解人類歷史上的這個悲劇,以及眾人為了擺脫這個悲劇所付出的努力之外,也能讓我們沉思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讓奴隸制度這個悲劇不要有機會借殼復活,壓迫弱勢者的人生。

第 5 頁 / 共 22頁

    暫時沒有書籤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暫時沒有註記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