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增進力量感

充沛的生命力是新價值創造的泉源,它表現為勇於思考探索,勇於向問題挑戰;生命便是一個創造的歷程,在其中培蓄更大的工作能力。生命蘊藏著無窮的潛在力,我們當激發自己的衝創意志以增強生命的活力,豐富生命的內涵。

用自己的腳走路一個人當努力成為獨立思考者。知識的重擔壓垮了無數的學人,使他們一輩子忙於閱讀參考書籍,而無暇自我思索。尼采的經驗很值得我們作為借鏡。他說:

當我埋頭工作時,在我的身邊看不到書本;我小心翼翼地不讓任何人在我面前說話甚至思考。[43]

我的眼睛壞到使我停止一切學究的工作,我離開書本;好幾年我沒有讀什麼書——這是我給自己的最大恩惠!本來的我,好像早已被埋葬了,在不得不聽從別人(這就是閱讀的意義!)的壓力下,失去了表達能力。這時慢慢地,膽怯地,猶豫地覺醒了——最後又開始表達自己。[44]

讀書的用意就是參考別人對於問題的思考過程,所以一個人如果成天只讓別人替我們思考,久而久之,依賴性的孳長將會漸漸地喪失自己的思考能力。當然,基本的訓練是必需的,相當程度的吸收是必要的。就像尼采那樣,在他青年的時代,就已經有了深厚的學術基礎,當他開始表達自己時,便闔起書本,走出書房,運用自己的思考力。反觀現代學者,自傲於旁徵博引,如果要他走出書房,搬開所有的參考書,他將一片茫然。所以尼采諷刺說:「學者是頹廢者。」他說:

實際上無所作為而只知埋頭在書堆的學者,最後完全失去為自己思想的能力。要是沒有書本在手上,他根本不能思想。……學者是一個頹廢者。[45]

尼采說:「書房使我生病。」[46]對於學究式的學者,這是一句很有意義的話。現代學者「不坐在太陽曬到的階梯上」,只是「張著嘴看別人思想」,[47]這種學風是很值得反省的。

尼采鼓勵人們要「表達自己」,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尼采不但要人用自己的腳走路,還要人不循舊路,另創新途。他說:「我的精神不在已用過的鞋底上奔跑。」[48]

常人安於既定的習俗觀念裡,如蛹之安於繭中,一旦要他獨立思考,要他表達自己的思想行為,他將如失依憑而手足無措。如同一個學者,討論某些問題時,他只會引經據典地徵引這個人說、那個人講,不是柏拉圖說就是笛卡兒講,問他自己怎麼樣去講,他卻茫然了。把許多大學者腦子裡各家各派的學說全部掏掉,立刻就會癱瘓而失去工作能力,要脫離古人枷鎖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尼采問說:

許多人夠得上脫離枷鎖嗎?許多人一旦拋棄了為奴的地位,便同時拋開了最後的價值。[49]

這是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做一個思想者,必須要有勇氣和魄力,要有自己蓋高樓起大廈的決心,不以在別人屋檐下擺攤子搭鋪位為足意。[50]

勇於探險開拓尼采在這方面樹立了一個新道德的標準。他說:

什麼是好的?你問。勇敢就是好的。讓小女孩說:美麗動人才是好的。[51]

什麼是好的?凡是增強我們人類力量感的東西:力量意志,力量本身,都是好的。[52]

尼采以生命力的強弱作為新價值重估的標準,他認為一切知識的進步,都是勇氣的結果。他鼓勵人們,不僅要勤於思考,而且要勇於向「禁地上漫遊」,他說:「過去所嚴厲禁止的,常是真理所在。」[53]這種情形,在蘇格拉底、在布魯諾(Giordano Bruno)、在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尼采自己身上,充分地顯現出來。我常想,在儒家那套倫禮教範觀念下,若非有絕大的勇氣,潛意識心理學定難發展出來。一般人談到性或有關政治社會問題時,大腦的活動就被常情俗見封住了。在思想界裡,我們常可見到許多突出的見解,實是道德勇氣所激發出來的。一個戰鬥性的思想家,不但要向問題挑戰,也要向思想的禁地上作探索。

作為一個思想者,要向問題挑戰,要向自我作戰。人生在世,遇到外在的敵人固然不少,有時內在的敵人卻更為嚴重,最致命的敵人常是自己。怯儒、頹喪、妥協、怠惰,無時無刻不是在圍攻自己、腐蝕自己。所以尼采說:「淨化自己,內心留有許多禁忌和腐穢。」[54]在這改革的時代裡,無數人只想到要革別人的命,卻很少留意到先要革自己的命。每個人內心都有無數的禁忌和腐穢,敢於面對自己,勇於向自己作戰,才能使自己健康起來。

作為一個思想者,必須有探險的勇氣和開拓的精神。尼采說:

把你的城市建立在火山口下,將你的船駛向未經探測的海洋。[55]

在思想的探險中,激發你的潛在力;在思想的開拓中,增強你的生命感!尼采這種堅忍奮發的開創精神,便是我們這一代青年所應有的精神。

本文為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應臺灣大學論壇社之邀所作講稿,
刊於一九七二年二月號《大學雜誌》。


  1. 43.《看,這個人.為什麼我如此聰明》。

  2. 44.《看,這個人.人性的,太人性的》。

  3. 45.《看,這個人.為什麼我如此聰明》。

  4. 46.《看,這個人.為什麼我如此聰明》。

  5. 47.《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學者》。

  6. 48.《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持鏡的孩子》。

  7. 49.《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創造者之路》。

  8. 50.友人韋政通有次和我聊天時說:「自先秦以後,中國歷代哲學家都在前人的屋檐下擺攤位,像朱熹等等,都在孔廟裡搭個鋪位。這是很有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秦漢之後的思想家,多在前人著作的注解中打滾,要不然就抱著孔孟的大腿不放?」

  9. 51.《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戰爭與戰士》。

  10. 52.《反基督》。

  11. 53.《看,這個人.序言》。

  12. 54.《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山上之樹》。

  13. 55.《愉快的智慧》第四卷。

第 14 頁 / 共 85頁

    暫時沒有書籤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暫時沒有註記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