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上帝已死」——對基督教思想的批評

上帝是什麼?在尼采看來,上帝不過是人造的。他說:

上帝是虛構的。[28]

上帝的概念是虛假的。[29]

上帝不是別的,只是對我們的一種粗劣的命令:即是,你別思想![30]

上帝的概念是被發明來作為生命的敵對概念。「未世」的概念是被發明來貶低生存者的價值。[31]

上帝是人類的作品。上帝也是人,不過是人和自我的可憐的斷片,這幻影出於人類自己的灰燼。……

理智的昏亂便是上帝之道。[32]

這些都是一針見血的話。上帝這個幻影,只是人的創造品,人的生命力愈萎縮,上帝影像浮現的可能性愈大;人的心智愈迷糊,上帝影像浮現的可能性愈高。「理智的昏亂便是上帝之道」,一語中的。

上帝死亡的意義「上帝已死」,意指在現代知識與現代生活方式中,超自然的信仰已在人們心中消逝,另一世界的幻想已在人們心中破滅了。「上帝已死」,意指人們不再依恃外力的幻影,人恢復自我的尊嚴、自我的能力、自我的責任及自我的抉擇。

尼采所批評的,與其說是信仰性的上帝,不如說是道德性的上帝。在他看來,信仰不過是理智昏亂所產生的,實不足論。而他所全力指責的、以憐憫為核心的道德價值,是腐蝕人的自信心,扼殺人的自主性,導致人類頹廢的根源。

「上帝」意味著一切價值的最高準則與最後根源,而「上帝已死」則意指古老價值失去依憑,意指古老價值業已崩潰。如今,兩個世界之說已破除,此生之外別無來生,以來生之說為依歸的信念已不足為信。人類活動於此生此土,人是價值的根源,是創造的主體。

基督教的頹敗這處則從三點論述:「基督教的虛假」、「基督教道德的病弱性」、「教士的職業化」。

一、基督教的虛假:尼采指出基督教的一切理論和教義都缺乏真實性。他說:

基督教無論在道德上或宗教上一點都沒有接觸到真實性。只有想像的因(「上帝」、「靈魂」、「精神」、「自由意志」或「不自由意志」),只有想像的果(「罪」、「贖罪」、「神恩」、「懲罰」、「赦罪」),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一種想像存在體(「上帝」、「精靈」、「靈魂」)之間的接觸;一種想像的自然科學(以人類為中心,完全缺乏自然原因的概念);一種想像的心理學(只是自我誤解,只是借宗教道德特質的象徵語言——如「悔改」、「良心的痛苦」、「魔鬼的誘惑」、「上帝的顯現」等來解釋那些愉快的或不稱意的一般感情,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是);一種想像的目的論(「上帝之國」、「最後審判」,「永恆生命」)。這個純粹虛構的世界和夢幻的世界不同,後者反映現實,而前者則扭曲、貶抑及否定現象。[33]

基督教的一切理論和教義都建立在想像的基礎上,和事實不發生任何關聯。

二、基督教道德的病弱性:尼采對基督教批評最用力的,便是有關道德的部分,特別是憐憫的道德。這點上面已經說過了。尼采指出憐憫消解人的力量感,減損人的生命感,把人塑造成「家禽的動物,羊群的動物,病弱的動物」。[34]此外,由於耶穌的慘死,弟子們內心激盪著憎恨與復仇的感情,於是建立審判的理論,在羅馬帝國長期的壓迫下,復仇與憎恨牢固地成為基督教道德的一部分,中世紀教會的濫殺及十字軍東征的大屠殺便是復仇與憎恨感的具體表現。基督教也曾提倡「愛」,然而尼采認為:「如果上帝要成為一個愛的對象,他必須先將裁判和正義拋開——一個裁判官,即使是一位仁慈的裁判官,總不是愛的對象。」[35]他又說:「一個愛人的上帝,只是要人信仰他,凡是有不相信這種愛的,他便投以惡眼和威嚇。怎麼?一種有條件的愛,是一個全能上帝的感情!這種愛卻只不過是榮耀的感覺,且不能免於激烈的復仇欲!」[36]尼采獨具慧眼,一語道破基督教愛的本質,這話也是對《聖經》耶和華上帝的一個逼真的寫照。在基督教的道德中,所謂愛,其實只是服從上帝膜拜上帝的報賞而已。憎恨與復仇的心念不時點燃在愛的情感中,耶和華說是一個「愛的上帝」,其實骨子裡凶殘暴虐,他擊殺了數百萬人命,都是在「愛」的面罩下進行的。

三、教士的職業化:尼采批評教士發明「罪惡」等教義,當成生活的糧票。他說:

上帝的概念成為教士手中的工具。[37]

所謂「上帝的意志」,只是教士權力保障的必要條件。……教士靠「罪惡」過活,他需要人們犯罪,好向他懺悔。最高律則是:「上帝寬恕悔改者」——事實上是:好使悔改者服從教士。[38]

耶穌有生之日,往來於下層社會,同情貧苦民眾而攻擊富人,等到後來基督教得勢,掌握實權之後,信徒對象和教義都變了質;基督教成為上層社會的裝飾品,教義成為教士手裡的工具,教士們悠遊於生活水準之上,基督教變成了一個舒適的宗教。現代教會更淪為商業式的公司組織,教堂成為富人炫耀世俗成就的場所,宗教精神已蕩然無存。


  1. 28.《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在快樂的島嶼上》。

  2. 29.《反基督》。

  3. 30.《看,這個人.為什麼我如此聰明》。

  4. 31.《看,這個人.為什麼我是宿命論者》。

  5. 32.《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遁世者》。

  6. 33.《反基督》。

  7. 34.《反基督》。

  8. 35.《愉快的智慧》第三卷。

  9. 36.《愉快的智慧》第三卷。

  10. 37.《反基督》。

  11. 38.《反基督》。

第 11 頁 / 共 85頁

    暫時沒有書籤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暫時沒有註記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